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6 16:36:00
“笑点低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症状;半夜想吃东西可能是得了焦虑症……”据工人日报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主播通过短视频平台做医疗健康科普,然而部分内容并不可信。近日,国家卫健委特别指出,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提醒公众不要轻信,防止上当受骗。
近年来,不少医生主动拥抱网络,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医学知识,帮助公众增强健康素养、做好健康管理,受到广泛欢迎。但是,也有部分“网红医生”,眼里只有流量的红利,背离了医学科普的初衷。据报道,有的医生为流量跨专业发言、做伪科普,借科普名义线上引流、线下高价开药,甚至充当MCN机构的演员。更有套上白大褂的假医生,用他人信息、过期信息等做认证,“科普”时什么流量高说什么。这些“网红医生”“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拿医生的名头骗取信任,用夸大治疗效果、编故事引发患者焦虑,最后不管是线下开药还是线上卖货,都从消费者身上捞油水。医疗科普成了部分“网红医生”捞金的幌子、敛财的工具。
医疗行业与老百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疗科普必须以专业性和科学性为前提。部分“网红医生”的伪科普,势必误导公众。若患者听信“网红医生”言过其实、危言耸听的“科普”内容,按其建议治疗,很可能付出金钱甚至健康的代价。据报道,有患者听信一名自称名老专家的话,吃了半年“祖传秘方”中成药,不仅没治好原来一侧股骨头坏死症,还引发了双侧股骨头坏死。伪科普大行其道,也损害真正做科普的医生形象、扰乱医疗科普的秩序,甚至抹黑医疗行业。
对不靠谱的“网红医生”,从国家卫健委到中央网信办都在加强整治,各大平台也在加大对医疗科普账号的管理力度。但“网红医生”能持续浑水摸鱼,说明管理“网眼”依旧不够紧密。医生资格怎么识别,怎么保证认证即本人?哪些内容算伪科普,谁来把控?医生有科普水平,但运营不是本人该如何处理?明确为伪科普的,如何处罚?线上说得像模像样,线下“宰”患者的医生,怎么监管?相关标准不够清晰,就是“网红医生”可以钻的漏洞。
规范“网红医生”科普,需要卫健部门、医院、网络平台、MCN公司等多方共同协作,织密“网眼”。国家卫健委表示,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此前,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的《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已经提出,聚焦资质准入、互联网诊疗活动是否与实体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一致等环节强化“线上医疗”监管。作为入口关的平台,尤其需要提升监管技术、审核专业度,让忽悠的医生、假冒的医生从一开始就失去做“网红医生”的资格。同时,培育真正有益公众健康的网红医生,让医疗健康科普走在健康的轨道。
网红医生先得是好医生,医疗科普首先得靠谱。医疗质量的底线不能碰触,医疗科普的红线不能逾越。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