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07:10:00
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寄宿学生采摘自己种植的果实。 学校供图
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承担着寄宿生从清晨到夜晚全方位的成长守护责任。全校寄宿生的一日三餐都在学校解决,这让学校意识到寄宿生食育工作绝非仅仅一顿餐食、一种营养摄入,而是关乎寄宿生身心健康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系统工程。学校不断创新食育形式与内容,让每个寄宿生都能在“食”的陪伴下,在“育”的滋养中健康成长,真正实现“以食育人,以育促人”的美好愿景。
开辟“一米农场”
为了让寄宿生深入了解食物的来源,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学校为每个班级划定了一块专属的“一米农场”,面积虽小,却承载着寄宿生无限的期待与憧憬。
在农场规划阶段,各班寄宿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教师一起讨论种植方案。有的班级选择种植常见的蔬菜,亲眼见证蔬菜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的神奇过程;有的班级则尝试种植一些特色作物,带来别样的种植体验。
种植过程中,寄宿生化身勤劳的小农夫,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翻地、播种、浇水、施肥。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种子埋进土壤里,每天都去观察作物的生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种植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当作物成熟时,“一米农场”里一片丰收的景象。这些新鲜的食材被送到学校食堂,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他们吃着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此外,“一米农场”还成为寄宿生开展食育课程的重要实践基地。教师会结合农场的种植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食育活动。如在种植西红柿的过程中,教师会向寄宿生介绍西红柿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教他们制作西红柿炒鸡蛋、西红柿蛋汤等简单的菜肴。通过这些活动,寄宿生不仅了解了食物的营养知识,还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探秘“嵊州美味小吃”
为了让寄宿生能深入接触和了解嵊州小吃,学校邀请了多位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非遗实验室,指导学生学做小吃。
低年级寄宿生跟着传承人学包小笼包,学生从和面开始,了解和面的水温、面粉与水的比例、揉面的力度和时间,接着学习如何剁肉、调馅;中年级寄宿生跟着传承人学做炒榨面,学生在传承人指导下准备好食材,将肉丝倒入锅中煸炒,加入适量的盐、生抽等调料,再依次将青菜、香菇等食材放入锅中,与肉丝一起翻炒;高年级寄宿生跟着传承人学做崇仁炖鸭,在炖煮过程中,他们不时地观察着砂锅里食材的变化,看着鸭肉在汤汁中逐渐变得软烂,香气也越来越浓郁。在非遗实验室里,寄宿生深入了解了嵊州小吃文化,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技能不仅提升了寄宿生的自理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倡导“食物养成计划”
食物养成计划是通过学校设置“食堂小岗位体验”、推行“卡路里成长币”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寄宿生在与食物的亲密接触中,收获了知识、培养了习惯、增强了责任意识。
清晨,参与食材采购体验的寄宿生跟随食堂采购员前往农贸市场,他们挑选食材不仅要考虑新鲜度和质量,还要学会与摊主讨价还价,控制采购成本。走进食堂,有的寄宿生负责洗菜、切菜;有的协助厨师进行烹饪,帮忙递调料、搅拌食材。午餐时间,参与分餐体验的寄宿生来到食堂窗口,将一份份热气腾腾的饭菜整齐地摆放在餐盘里,然后微笑着递给前来就餐的同学。
为了引导寄宿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理财观念,学校根据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热量含量,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卡路里成长币标准,如一份富含蛋白质的瘦肉可以获得较高的成长币,而一份高糖高脂肪的油炸食品则成长币较低。寄宿生在食堂用餐时,落实“光盘行动”就能得到相应的成长币。
(作者系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1日 第05版
作者:李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