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19:05:00
大皖新闻讯当医学遇上人工智能,当急救技能碰撞管理智慧,当重症医学融合前沿技术,当健康管理对话现代生活......近日,安徽医科大学正式启动2025年秋季学期微专业招生工作,进一步深化新医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小叶医探”注意到,本次招生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红十字事业管理与应急救护”“重症医学”和“生活方式医学”四个微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
四个方向培养复合人才
据了解,“微专业”是学校为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需求,在现有本科专业目录以外,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某一特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通过灵活且系统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此次开设的四个微专业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资源,突出交叉融合与实践应用。“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微专业致力于推动医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红十字应急救护与救援管理”微专业依托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培养兼具应急救护技能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重症医学”微专业聚焦危重症临床实践,培养急危重症救治专业人才;“生活方式医学”微专业则针对慢性疾病的生活方式病因,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服务专业人才。
各微专业均组建了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其中不乏学科带头人、临床专家和行业资深人士。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虚拟仿真、项目实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突出实操性与应用性,部分课程还将引入“双师课堂”和企业真实案例,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
晚间、周末或假期授课
据了解,微专业招生主要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学习周期通常为1年半至2年,授课方式采取单独编班的形式,授课时间灵活安排于晚间、周末或假期,最大限度减少与主修专业的冲突。学生按照微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修读,在本科专业毕业前能按要求获得微专业培养方案全部学分的,经学校审定后,发放统一制作的微专业证书。
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微专业建设是学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回应社会人才新需求的有益探索。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加强跨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健全微专业管理制度与证书认证机制,优化微专业课程体系,逐步拓展更多特色领域,为学生多样化发展和高质量就业开拓新路径,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一流医学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旭凡 通讯员 陈馨
编辑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