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4:10:00
【来源:安康新闻网】
春风拂过秦巴山麓,紫阳万亩茶园翻滚绿浪。2025年“开麦吧!茶乡”茶文旅融合系列活动如火如荼,这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乡土文化盛宴,正以“民俗趣、乡土味、非遗范”为经纬,以最本真的乡土表达,织就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近日,紫阳“开麦吧!茶乡”茶文旅融合活动启幕仪式在县城广场举行,“城市进行时巡游”率先点燃活动氛围,茶乡的文化密码次第解锁,在城区街巷间绘就了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
向阳镇代表队牵马引缰,头戴竹笠的茶农肩挑茶筐,仿佛茶马古道商旅穿越时空而来,让人恍若穿越千年茶史。焕古镇方阵高擎“贡茶古镇·仙居焕古”茶旗,侍女手提的茶盏灯随舞步流转。“快看!这简直就是行走的汉文化呀!”西安游客王楚青的直播间里,汉王镇武士方阵正踏着战鼓声走来。他们身穿铠甲,手拿护盾,以盾击地的铿锵声,奏响跨越千年的文明和弦。“这比舞台剧还震撼,让我感受到了紫阳的文化和历史。”
“开麦吧!茶乡”每周轮番上演的精彩节目成为活动最大亮点,17个镇群众自组代表队,将农耕劳作、茶事生活、传统戏剧搬上舞台。
洄水镇带来了陕南民俗婚嫁文化节目《娶亲》。新郎身穿中式新服,胸戴大红花、头戴礼帽,光彩夺目地走在舞台中央,后面四个大汉抬着轿子,吸睛无数。“娶媳妇咯!”随着新郎官陈锦旭的悠长吆喝,8位扎着红腰带的轿夫踏着喜庆的鼓点,将紫阳花轿迎亲民俗完整重现,传统婚嫁礼仪的过礼、迎亲等环节娓娓道来。围观群众宋家伍举着直播杆穿梭人群:“现场看得太过瘾了,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特别是传统花轿迎亲,让大家沉浸式地了解到了紫阳的民俗。我越来越期待下面各镇的节目了。”
双桥镇、麻柳镇的村民将簸箕、犁耙、背篓、锄头、风车化作创意道具搬上T台,农耕工具伴着紫阳民歌唱响“泥土芬芳”。“没想到祖辈们传下的农耕用具,还能登上这么大的舞台。”村民们笑道。
蒿坪镇的非遗大戏鸣锣开场。10余位艺人将汉调二黄的苍劲唱腔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中央,各个戏曲脸谱为纹样的传承人轮番上演,引得满堂喝彩。“这才是真正的非遗创新。”观众席里,西安游客王群激动地站起鼓掌。
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洞河镇20余名纤夫在舞台上模拟各种激流险滩拉纤场景,生动演绎了一曲旋律悠长、场面华丽的舞台剧《脊索撼江》,博得现场近万名观众的热烈掌声。洞河有丰富的水运历史和文化,曾经水运繁忙,是汉江航运贸易上的一个重要中转站,拉纤成为当地大多数劳力们的谋生技能。“纤夫这个职业虽然已不存在,我们希望在‘开麦吧!茶乡’的舞台上,把纤夫勇于逆流而上的精气神展现出来。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洞河镇厚重的码头文化。”洞河镇宣统委员杨涛说。
紫阳文化融合性强、包容性大、积淀深厚,紫阳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形成了独具特色、脉络清晰的文化旅游体系。当前,紫阳正在加快构建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步伐,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通过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质变,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全域共享。
今年以来,紫阳县创新形式,让农民群众做农村文化的主角,走“政府搭台、干部带动、群众主创主演”的文化发展模式,将民俗趣、乡土味、非遗范融于一体,串联成文化共同体,构建起“周周有赛事、场场有故事”的乡村剧场,让群众既是文化传承者,也是经济受益者。通过“开麦吧!茶乡”常态化展演,培育出了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和群众文艺团队,城乡群众文化品牌效应愈加突显。
通讯员 郑晓虎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