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守护生命的微光,一起聆听广东6位护理工作者的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4:13:00    

今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5月11日下午,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的2025“护士的故事”分享会在广州举办,6位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护士代表分享了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的故事。

分享会现场

他们中,有十年如一日为造口患者守护生命尊严的罗宝嘉,有奔走全省普及“救命神技”的苏运辉,有从立志学医到推动护理改革的罗伟香,有在精神科病房用光照亮“心门”的叶君荣,有为早产儿搭建“生命脐带”的刁莉萍,还有用醒狮唤醒康复患者生命尊严的周君桂。他们以专业与温度,诠释了护理工作的多元价值。

罗宝嘉:守护生命的特别“通道”

罗宝嘉

多年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造口治疗师罗宝嘉面对的是一道道被称作“生命出口”的造口。研究生期间,她成为全年级第一个也是唯一主动选择造口方向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罗宝嘉告诉自己:如果连我们都觉得“脏”,患者又该如何接纳自己?在那之后,她选择用双手缝合伤口,也用信念缝合偏见。

一位40岁的肠癌患者术后因造口一度绝望闭眼落泪,罗宝嘉握住她的手说:“换造口袋就跟穿衣服一样,是个技能,学会了就能好好生活。它不是负担,是救了我们命的‘功臣’。”最终患者不仅能够独立护理造口,还可以重回广场舞队伍了。她最欣慰的是听到患者说:“原来有人把我们的‘难言之隐’当成毕生事业。”

2023年,罗宝嘉赴甘肃与诸多同仁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半年后,甘肃医院建立起了首个伤口造口门诊,开展了20余场科普活动,培训基层护士超百人,让 “人文护理” 的理念在西北大地生根发芽。她认为,让更多患者带着“能掌控”的底气回归生活,是她觉得更有成就感的事。

苏运辉:跑遍全省的急救科普传播者

苏运辉

“我们要教会老百姓急救知识,掌握‘与死神赛跑的能力’。”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苏运辉是一名有着35年工龄的护士,也是一名医务志愿者。15年的志愿生涯里,她累计志愿时长超3000小时,开展活动超300场次,普及人数超50万人。身上这枚志愿徽章陪伴了苏运辉踏遍了全省21个地级市,更承载着无数普通人成为“急救英雄”的蜕变故事。

一次基层应急救护师资培训活动中,一名学员突发癫痫,现场医护人员误用“按压人中”“塞物防咬舌”等错误施救方法,现场一片混乱。苏运辉立刻指导撤离危险物品,通过垫软物、保持呼吸道畅通等一系列急救措施,避免了对学员的二次伤害。事后学员感慨:“你们播下的不仅是知识,还是火种。”

如今,一个人的坚持已成为一群人的信念。苏运辉所在的科普志愿服务团队已经发展到200余人,“00后”护士主动请缨,怀集、揭西都有他们的足迹。当一位幼儿园教师反馈,用教授的技能成功救治气道异物梗阻的幼儿,当规培医生在地铁站用心肺复苏成功救下另一个同龄年轻人……这些让人振奋的瞬间,让她坚信:“急救的战场在每个人身边。”

罗伟香:打破边界的护理创新者

罗伟香

从中专护士成长为护理学博士,深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罗伟香用38年的坚持守正创新,不断突破护理的边界。她介绍,从小她就目睹了母亲的体弱患病,便感受到成为一名护理人员救死扶伤的使命感。

一路走来,她从临床护士起步,成长为护理部主任,同时是深圳市政协委员,也是广东省和深圳市临床护理重点学科带头人。这些头衔和荣誉的背后,是她一路走来的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2003年,她主编的《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被护士们称为“生命的说明书”;2021年,她提交的《关于开放专科护理门诊护士有限处方权的建议》被纳入《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2023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赋予专科护士处方权的城市,患者无需为一张检查单来回奔波。

“有人说,护士是‘打针发药’的职业。但其实,护士能做的远远超过你的想象。”罗伟香表示,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进步,护理工作的专业内涵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拓展,其操作的专业性也在不断提升。她坚信,“护理可以赋能生命。”

叶君荣:精神迷雾中的提灯人

叶君荣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心理科护士叶君荣的手腕上有一道淡去的疤痕。是一位19岁躁狂发作男孩在惊恐中留下的“印记”。2013年,刚毕业的叶君荣踏入精神科时,亲友曾质疑其选择,但实习时一位患者的恳切询问——“小叶,你会留在这里吗?”——让他坚定了信念。

多年的精神心理护理工作让他明白:“精神疾病就像浓雾,患者只是迷了路。我们要做的,是提着灯陪他们找到光。”叶君荣说,十多年来,他陪伴无数患者穿越心理迷雾:陪抑郁症老伯伯翻看老照片唤醒过往记忆;帮自残少女逐渐重建对生活的信心。近年来,团队开设护理复学门诊,帮助青少年患者应对学业压力,教父母听懂“孩子的语言”。一位母亲含泪说:“原来孩子划手是想喊醒我,他需要我陪他走出迷雾。”

叶君荣坦言,最大的职业荣誉感来自看到每一位患者能够康复出院,回归到原本正常的社会生活。作为精神心理护士,他认为接下来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完成,比如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心理健康服务向社区延伸,重点覆盖一老一少群体等。关于未来,他期待“或许以后的故事,不再需要以伤口为代价。”

刁莉萍:微火虽微,愿为其芒

刁莉萍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NICU的护士刁莉萍曾托起过体重仅800克的早产儿。2015年,一对24周早产的双胞胎姐妹转入科室时,全身水肿,血管细若发丝。刁莉萍和团队屏住呼吸,将内径只有0.37毫米的PICC导管穿入婴儿腋静脉,四个月后姐妹体重增至4000克。如今已有十岁的姐妹上了小学,在微信里刁莉萍还经常收到她们妈妈发来孩子们欢乐蹦跳的照片。

23年来,刁莉萍从深夜独自奔赴急救的护士,成长为儿童静脉治疗小组的牵头人,推广“一针多用”技术,减少患儿穿刺痛苦。家长们说的那句“没想到护士能为一根针想这么多”让她心生自豪。

小小头发丝一样的小针孔,承载的是生命的希望。当有人问,频繁面对生死边缘的患儿,如何保持职业的热情与信念?刁莉萍说,“当看到患儿在我们的护理下一天天好转,当听说曾经救治的孩子健康长大,这些瞬间,就是我坚持的意义。”

周君桂:康复病房的人间烟火

周君桂

“我经常对我的患者说,谢谢你让我能够帮助你。”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护士周君桂所在的康复科大多收治的是疾病后功能障碍的患者,抑或是残疾患者。帮助这些患者重新进食,或是让他们见到久违的太阳,燃起重生的希望,是护理工作给周君桂带来的最大满足感和幸福感。

2024年冬天,周君桂带领19名医护人员凌晨驱车赶赴南海,跟着醒狮传人学艺。十余斤重的醒狮头让最娇小的护士练出肱二头肌,最壮实的男医护第二天扶墙走路,只为将岭南传统文化带入病房。当狮头冲进病房时,奇迹接连发生:躁动三年的脑损伤患者,竟然在母亲的搀扶下摸到了狮头;全身插管的阿婆,颤抖着把红包塞入狮嘴“传福气”。家属含泪笑道:“这哪是病房?分明是醒狮采青的祠堂!”

从监听仪器的冰冷数据到醒狮鼓点的炽热节拍,周君桂说:“我们的人文关怀针对所有患者,护理要‘有温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病’,更要看到‘人’。”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雅柔

通讯员 粤卫信

相关文章
守护生命的微光,一起聆听广东6位护理工作者的故事
2025-05-12 14:13:00
当减重成为“国事”:一场有关慢性病的集体突围
2025-05-11 16:52:00
补肾最好的方法,非引火归元莫属!看火神郑钦安一招 化火气为元气
2025-05-11 16:48:00
梁碧珊:每年100个夜班里的生命守护|怀集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洽水分院
2025-05-10 21:07:00
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发起“5·8人道公益日”线上筹资活动
2025-05-09 1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