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0:47:00
李江林/摄。甬派资料图
盛于宋朝的宁海名茶“茶山茶”,大学士蔡襄点赞其“品在日煮上”;今有中国名茶“望海茶”,闻名遐迩。
宁海望海茶系新兴名茶,自1984年获得本市第一本浙江名茶证书,至今仅41年历史。
原产地望海岗位于宁海西北部深甽镇,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天明山南溪温泉之巅,系宁海、新昌两县分界岭,山南属宁海,山北属新昌,海拔931米,为宁波绿茶产地最高海拔,属天台山余脉,临近天姥山。晴好时日,在山顶远眺东海,茶以山名,故名望海茶。
望海茶闻名海内外,有三个历史节点与关键人物值得铭记。
已故宁海乡贤、浙江省政协原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创始会长、百岁人瑞王家扬1999年春题词:望海茶香
清代海云寺僧人始种18个茶蓬
茶山茶由道家种茶,释者送茶,儒家赞茶,融儒释道于一体。望海茶亦由僧人栽种,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代望海岗海云寺。
海云寺名不见经传。如今能查到出处的,是1988年内部出版的《宁海县地名志》。
该志《望海岗村》条目记载:
该山原有海云寺,1957年借寺宇为居住处,马岙乡村民来此垦荒植茶。
此语出处未详。说明当时垦荒植茶还有僧舍、僧人,马岙村道上山种茶的垦荒村民,来回要走30多里山路,便借住于僧舍。
海云寺建于何时未见记载,亦无法查考,一般不会早于明末清初。僧人何时离开,亦难以知晓。当时种茶的老辈人,如今均已作古,茶二代、望海岗茶场原场长俞志军,生于1955年,已年逾七旬已,很少知晓寺院之事。
宁海旧属台州。创修于明万历廿九年(1601)的《天台山方外志》,其中记有与海云寺相近、列为天台山72所寺院之一的宁海县黄坛镇澄深寺:“澄深寺,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旧名澄明。宋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
据1993年《宁海县志》记载,澄深寺始建于宋景德四年(1007),今为开放寺院。《天台山方外志要·茅蓬》附记:“山中一百余所,皆苦行僧单栖独饮者居之。”当时海云寺或在这一百余所未记名的茅蓬之中。
海云寺位于高山,远离人烟,香火难旺,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未忘种茶品茗。寺前原有18个大茶蓬,供僧人采制饮用,驱睡涤烦,坐禅熬夜,此为望海岗种茶之始。这18个茶蓬系当地群体品种,代代相传,品质好,附近村民大多听闻或品尝过海云寺好茶。
直至1991年,因望海岗村扩建住房,这18株宝贝级古茶蓬未被特殊保护,惜被掏掘,实为一大憾事。因年代久远,海云寺早已寺毁烟消,种茶僧人也未留名号,但无名僧人的种茶事迹却受惠于后人,流芳百世。
浙江省书协会员、象山县书协副主席李煜旭书。
1957年马岙大队社员上山种茶
开辟望海岗茶场
1957年,举国发起工、农业大生产、大开发,望海岗茶场即开发于其时。当时,望海岗属于高山疏林,相距约15里的山下马岙大队村民,有感于海云寺18个古茶蓬长盛不衰,生机勃勃,茶叶品质好,远近闻名,村里遂抽调俞岳兴等15位村民,上山垦荒种茶。
上文写到,社员们借住海云寺,艰苦创业,一年多时间,开垦荒山卓有成效,种下数十亩茶叶,此为望海岗大面积种茶之始。
1958年,马岙大队因望海岗垦荒种茶,包括改造其它疏林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当年12月,俞岳兴作为代表进京参加表彰大会。首次上京,俞岳兴十分惊喜,招待会上多喝了几杯,回到宾馆便沉沉睡去。意想不到的是,日理万机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晚上特地到代表下榻的宾馆,到部分代表房间查铺,恰好查到俞岳兴酒醉后睡得正酣。周总理便轻声告诉他人不要惊醒他,并帮他将半床滑落的棉被重新盖上,才放心离去。第二天俞岳兴醒来后,他从代表口里得知周总理晚上为他盖被子,非常激动。回到宁海逢人便说,一时被传为佳话,一直激励着马岙大队全体村民勤奋创业,奋发向上。
宁海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正局级巡视员袁哲飞,时任深甽公社文化站站长,获悉此事后,创作出弹词开篇《总理查铺》,1976年在浙江省文化局编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群众演唱》发表,在文艺界传为佳话。
当时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奖状,由周总理签发,非常珍贵,珍藏至今。其时宁海、象山两县合并为象山县,奖状记载了当时的区划名称象山县。
1958年12月,时属象山(今宁海)县深甽公社马岙大队评为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奖状由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签发
望海岗大面积种茶始于1957年,1964年建立望海岗茶场。1983年设行政村,近年又并入马岙村,属于自然村。望海岗村以名茶收入为主,系全省唯一集体分配的村级集体经济。
宁海茶业功臣陈洋珠上山研发名茶
1984年取得浙江名茶证书
当代望海茶走出深山大放异彩,全国劳动模范、宁海茶业功臣陈洋珠立下首功。
陈洋珠1944年生于余姚,今年逾八旬,1967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毕业后,分配宁海县林业特产总站担任茶叶技术员。
1979年,本省开始恢复传统名优茶,创制新名茶。陈洋珠勤于学习,经常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等部门专家传授经验,了解信息,第一时间投入名茶研制。1980年春天,他对比了兰田香山、茶山等几处出产优质绿茶的茶场之后,选定最为偏远的马岙望海岗茶场为试点。当时宁海到马岙仅两趟班车,望海岗未通公路,上山要走近2个小时的山路,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所产茶叶香浓耐泡,在县内小有名气。自古以来,茶农采的都是三叶以上的粗制大宗茶,低山清明前后为采茶旺季,像望海岗这样的九百多米高山,则要到立夏前后,有时清明后还会下雪。他谷雨前后上山,茶树还刚刚萌出新芽。听说陈洋珠要采制一芽一叶的名茶,茶农们感到很稀奇。
在茶农的配合下,陈洋珠当年试制了450克名茶,送到省茶叶公司里评审,专家评价较高,认为已达到名茶水准。第二年陈洋珠因病未送茶样。
1982年,陈洋珠精心制作茶样,首次参加浙江省名茶评比,因产于望海岗,就以山命名,取名望海茶。机遇总是光临有准备之人,鉴于望海茶的上等质地,加上陈洋珠的制茶水平,旗开得胜,当年评为最高等级的省级一类名茶,专家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外形:细嫩、紧直、纤秀,翠绿显毫;
香气:清香持久;
滋味:鲜爽回甘;
汤色:清澈绿明;
叶底:芽叶成朵,嫩绿明亮。
这是专家术语。对茶客来说,外形内质兼优的望海茶,最大的特点是鲜爽馥郁,并有特有的板栗香味,老茶客因此很容易辨别。
1983、1984年,望海茶又蝉联省级一类名茶。连续3年获得省级一类名茶,1984年,望海茶终于获得宁波市第一本浙江名茶证书。以色泽绿翠、汤色亮绿、叶底嫩绿之“三绿”特色,广受消费者好评。
这4年间,包括后续巩固名茶品质,陈洋珠不知多少次登上望海岗,尤其是早期,每次上山会住上几天,下山时体重总会消瘦数斤。
此后,望海茶一路凯歌,被评为浙江省首届十大名茶、中国文化名茶、首届“世界茶乡看浙江文化茶品牌”等,宁波望海茶业发展总公司及下属加盟企业,是已举办的十二届中国绿茶权威推选活动“中绿杯”名优茶得奖最多的品牌。茶场基地逐步从一百亩、二百亩、三百亩,发展到今天四百余亩有机茶。
采茶女在望海岗茶场海云亭一侧采茶(引自深甽发布)。
推出“望海岗九三一”原产地品牌
1999年,宁海县实施品牌战略,望海茶被注册为公用品牌商标,成立宁波望海茶业发展总公司,推出公用品牌与企业商标母子商标,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让更多茶场、茶农受惠于名茶经济。2024年,总公司拥有加盟茶场56家,为全县110家大小茶企业,提供代包装服务,利好千万家农户和经销商等相关产业致富共富,成为宁海林果行业第一特产。该公司现已成为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
为区别于诸多公用品牌,2023年,望海岗原产地望海茶推出“望海岗九三一”品牌,“九三一”即原产地海拔931米,彰显原产地之不可替代性。
除了原产地,深甽镇作为望海茶核心小镇,所属宁波俞氏五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天顶山茶场、七星塘茶场、峰岭茶场等近2000亩有机茶,为宁波茶产业之最。
望海茶香四十年,甘美天下芳名传。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创始董事长、儒商储吉旺作有七绝《登千米望海岗》云:
云雾缥乎轻似帐,缑城品茗数珍香。
望海岗上碧波绿,看海何须到大洋。
2023年,《象山茶苑》主编、诗人伊建新登望海岗,品赏望海茶,赋写七绝《望海茶源》云:
登眺寻源望海茶,青山岗顶有仙家。
天台天姥去来客,共看蟾盘上海涯。
笔者草成七绝《咏望海茶》二首云:
其一
蔡襄点赞茶山茶,我自歌吟望海茶。
馥郁清香难忘却,芬芳甘美传天涯。
其二
望海茶源九三一,玉芽天赐爽珍鲜。
绿琼翡翠难褒美,甘露一瓯几欲仙。
作者简介
竺济法,浙江宁海人,文史、谱牒学者。宁波市文史馆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委会委员,《中华茶通典·茶人物典·明清卷》主编,《宁波茶通典》副主编。已出版《茶史求真》《茶与人类美好生活》《非常儒商储吉旺传》等茶著、传记、宗谱26种,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特约嘉宾 竺济法
编辑 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