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3:59: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伍素文 广州报道
“去年我们首次招生,经过1年左右,我们120个新生不仅可以很流利地演讲,还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其中五六个学生还准备单独发表公开的论文。”5月21日,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持续推进教育和人才高地建设”圆桌论坛上向台下观众汇报说,语气略带自豪。
2024年5月30日,筹建近6年的深圳理工大学正式获批设立。根据《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置深圳理工大学的函》,该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近年,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陆续走进大众视野,除了深圳理工大学,还有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以及正在筹建中的大湾区大学。这类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生力量,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场。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
“从长远来看,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一股革命性的力量,我们培养出来的是在新产业里挑大梁的人才,也是‘科技战’里核心的科技人才。”樊建平在论坛期间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等采访表示。
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教学模式上采取新模式。据介绍,深圳理工大学聚焦“新工科”“新医科”领域,打破了传统理工科的边界,首批建设了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药学院、算力微电子学院等七大学科交叉专业学院。
“从近10年的诺奖来看,基本上是技术带动科学进步,交叉学科的背景色彩突出。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显示出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的趋势,我们的学科建设也要逐渐走向交叉创新,才能更好地参与世界科技前沿的竞争。” 樊建平说。
以合成生物学为例。他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作为全世界竞争的焦点领域之一,合成生物学在全世界只有20年历史,在中国引入只有10年的时间,其需要具备生物、物理、化学、信息等知识,也需要大量的数据。
2014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前瞻布局,组建了合成生物学工程研究中心,为深圳播下了一颗未来产业的“种子”,如今深圳正在建设成为国家合成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制造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高地。依托于此,深圳理工大学重点开展合成生物学理论研究,深度融合AI与合成生物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实际上,这也体现了深圳理工大学探索“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办学路径,依托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形成科教与产教协同共进的模式。此前,樊建平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深理工始终是在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建设大学,依托一流科研机构来建一流大学,这是和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主要区别。
“我们的食堂面向社会开放,周边的企业、研究院也可以来吃,孩子们在吃饭的过程中都能碰到企业家。学生在学校也经常能见到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院士等大咖。”樊建平说。此外,学生在学校每周只上4天课,周五就到实验室去做实验。
这些场景片段,或许是“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最生活化的写照。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的逐步深入,广东也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吸引更多高端创新要素聚集。譬如深圳,正从高等教育洼地逐渐转变为高等教育高地,如今基本囊括了中国大学的所有形态。
樊建平观察到,这些年,深圳国际化人才进来的速度非常快,对学生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的学生吸引力非常强,就像其高新技术过去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最后变成现在中国创新的高度那样,这里的高等教育也许慢慢会形成另一个高度。
在他看来,未来10年,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的发展上会非常快,核心还是需要推动本土高水平大学崛起,在管理的机制体制方面要有所创新,“给新大学一些时间,我们很有信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