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0:11:00
记者:严冰 、王冉
通讯员:肖莉娇 、汪昊
“今天您献多少?还是和上次一样吗?”9月8日上午8点半,武汉血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项征国趁着会议前的间隙,快步走进中心本部献血屋,熟练地完成登记、体检、化验后,他挽起臂膀捐献了200毫升全血,这是他第15次参与无偿献血,从1995年至今,他累计献血量已达42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总量。
“要不是赶着要开会,我还是要献400毫升的,争取多帮助几位患者。”看着又一张崭新的献血证,项征国颇有感慨地表示,自成为一名“血液人”起,参与无偿献血就成了他刻入骨髓的责任和使命,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只要临床有需求,这份“热血约定”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今年3月,他收获了一份特殊的认可:成功申领到武汉市无偿献血荣誉交通卡,“这是一份荣誉,也是对我的激励。”项征国满是自豪地说,自己会一直坚持献血直到退休。
项征国的热血坚守不是个例,这正是武汉血液中心职工生动践行“无偿献血,血站人先行”的一个缩影。在武汉血液中心,党员干部、职工主动参与无偿献血早已成为常态,无论是扎根一线的采供血工作者还是行政人员,他们都用热血行动诠释着“血液人”守护生命的初心。已献血6次的武汉血液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钟发康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自己献血,还将宣传无偿献血视作己任。“只有我们‘血液人’打头阵、做表率,才能让更多人相信献血是安全的,献血对健康适龄人群是无损健康的,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的带动下,身边的亲友、同事也陆续加入献血队伍。据介绍,今年刚参加完高考、年满十八岁的侄子也受钟发康感召,以献热血的方式完成了特殊的“成人礼”。
“每天都和血液打交道,哪种血型的血液用量最多我们是最先知道的。”已献血8次的供血科主任陈国安说,科室日常工作就是为临床调配血液,深知每一袋血液对患者的重要作用,看到哪种血型的血液用得多了需要补充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记在了心上,“可能就是下班前的顺手之举,大家就去把血献了,这没什么。”陈国安表示,血液无法人工合成,只能通过适龄健康人群的捐献,不仅仅是急救手术需要用血,好多慢性病患者也需要依靠长期输血维持生命,“希望为患者尽一份绵薄之力吧。”
作为联系着公众与无偿献血事业的纽带,坚守一线的采血人员不仅是献血服务者,还是献血者。“献血者和采血者之间,是一场有着共同信仰的双向奔赴。” 中山公园献血屋的组长尹慧娟,是一名常年坚守在街头献血点的采血护士,今年3月18日她完成了个人的第34次献血。她说,为了以身作则打消市民的顾虑,包括她在内的不少采血护士都是定期献血者,“参与献血是大家无声的默契。到了间隔期就会去献血,特别是冬夏采血淡季,街头人数减少,大家忙完一天工作后,便坐上了采血椅,为补充库存伸出援手。”
“我们每天为‘热血英雄’们服务,很难不被他们打动。”今年8月29日,成分献血科副主任谢晋刚刚完成了个人的100次献血,她也因此成为了成分献血科职工中第3位百次献血者。谢晋说,从1994年来武汉血液中心工作起,她与无偿献血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对她而言,参与献血不仅是‘血液人’的自觉,更是致敬无偿献血者特殊方式,“我们服务的献血者中,有不少老师坚持献血到60岁‘荣退’,他们对无偿献血事业的热忱和挽救生命的大爱情怀让我们十分钦佩,也激励着我们坚持献血。”据介绍,这支被誉为“献血英雄激发团队”成分献血科“热血女团”,每年都有两次固定的集体献血,她们中有许多定期献血者,在采血淡季化身“活血库”挽袖献血,而采血者与献血者一起坐上采血椅、携手捐献热血的场景,也成为了融入日常的暖心场景。
在血液中心职工队伍里,负责接送血的司机师傅李祖东的献血经历同样令人动容。身为一名退役士兵,为民服务的情怀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每逢“八一”建军节,他都会用捐献热血的方式去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日常工作中,李祖东手握方向盘,将一袋袋血液安全运输回血站,也正是这份工作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献血的意义,截至目前他已献血9次。“如果我们血站人都不献血,谁来献,更何况我还是一名退役士兵,应该带头顶上。”
据武汉血液中心数据显示,中心在职员工近400人,仅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一年间,职工献血人次数已达270余人次(含成分献血人次数),从采供血一线工作者的主动担当,到行政职能科室职工的默默奉献,“血液人”以点滴热血汇爱成河,为筑牢人民生命健康防线贡献力量。
武汉血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项征国表示,“血液中心的职工是众多无偿献血者中的一份子。希望我们的热血善行能唤起有爱人士对无偿献血的关心和支持,也期待着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保障源源不断的血液及时供应给临床,助力患者回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