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05:40:00
取青檀皮、浸山泉水,经108道纯手工工序,一张崭新的宣纸方才呈现在合肥师范学院“小先生”们眼前。
安徽泾县是著名的“宣纸之乡”。在这里,“小先生”们沉浸式体验了从原料采集到晒纸砑光的宣纸全流程制作技艺,再回到“行知学堂”中,将所学传授给孩子们。今年夏天,像这样的“行知学堂”有227所,遍布安徽及周边省市。
合肥师范学院校长方东玲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学院立足师范办学使命和特色,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城乡,践行“小先生制”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广泛举办免费公益学堂——“行知学堂”。“其中,非遗文化传承是每所‘行知学堂’的必修课。”方东玲说。
在安徽合肥一所“行知学堂”里,合肥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郭益正耐心指导着孩子们,帮助他们掌握徽派版画的印刷技巧,让每个孩子印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有个孩子把马头墙印成了‘小房子戴帽子’,反倒有了种天真的趣味。我想,这正是非遗的生命力,当孩子们举着作品互相‘炫耀’时,关于徽州的故事已经悄悄融入他们心里。”郭益感慨。
在合肥另一所“行知学堂”里,投影幕布上演绎着从汉代“帷中影像”到宋元市井皮影戏的变迁,来自合肥师范学院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小先生”们在一旁讲解着驴皮、牛皮等不同材质的特性,解析镂空纹样里藏着的吉祥寓意。实操环节,孩子们有的给武将皮影添上象征勇猛的火焰纹,有的为旦角皮影刻上寓意纯洁的莲花纹,在一笔一画、一涂一抹中,赋予了古老艺术充满童趣的表达。
池州傩戏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在安徽池州,合肥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携手池州市秀山门博物馆,打造了一所别有趣味的“行知学堂”。“‘傩面具’是池州傩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面具由匠人选用枫木精心雕刻,再涂以蛋清上色,存放百年仍不裂损。面具还具有独特的动态效果,能够眨眼和动嘴……”学堂上,秀山门博物馆副馆长王青林一边讲解,一边带领孩子们制作“傩面具”。“这简直是‘会说话的木头’!”小学员赵欣然激动地说。
今年夏天,合肥师范学院将10余项非遗项目搬进“行知学堂”,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学堂、实地参观教学、开设专题工艺课等方式,开展一系列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教学,让“小先生”们与孩子们充分交流学习。
“温润的宣纸、厚重的版画、灵动的傩戏……充满魅力的非遗文化纷纷走进‘行知课堂’,这不仅是一堂堂鲜活生动的文化课,更是一堂堂主题鲜明的‘大思政课’。”合肥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徐成钢说。
(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