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1 03:40:00
1932年10月3日,周平民、周健民致父母亲家书。作者供图
1938年春,符克赴延安途中留影。作者供图
乔周冕,摄于1935年前后。作者供图
1937年9月14日,吴瑞致父亲家书。作者供图
身着八路军服装的徐光耀,1945年秋摄于河北辛集部队驻地。作者供图
1944年10月26日徐光耀致父亲家书。作者供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关于抗战的档案、文献及口述史料中,家书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本是私密的文字,经过战火的摧残,劫后余生,被尘封在一个个家庭中。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随着各种纪念活动和抢救家书项目的开展,那些尘封的记忆被打开,还原了一幅幅关于那个时代的鲜活画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收藏的关于抗战地家书背后,是一个个普通中国人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舍弃个人和家庭的大爱,一次次让我们感动、敬佩。
周氏兄弟:“为救国而死,是死得光明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1932年,日军重兵进攻上海,遭到中国军队顽强反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掀起了抗日的浪潮。
此时,正在上海的周平民、周健民兄弟,报名参加了“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两兄弟是四川内江人,哥哥周平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当地农民运动的骨干。受哥哥影响,弟弟周健民也走上了革命道路。1930年8月,县委机关遭敌人破坏后,两人秘密前往上海。“决死团”成员在江苏昆山和无锡培训后,于1932年8月北上,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两兄弟随蒙边骑兵队奔赴开鲁抗日前线,被分配在辽吉黑民众后援会开鲁办事处工作。10月3日,他们联名给远在四川的父母写了一封家书。信中说,他们已到达热河省重要城市赤峰,当地民众对抗日队伍极其欢迎,资助了枪械、马匹、皮大衣等军用物资。行军途中,健民患病,已经痊愈,两人均不在战斗一线,希望父母不要挂念。信末坦言:“热河边境已失去一大块地,中国前途极为危险。”
1933年2月初,周健民等人随军开赴鲁北前线,由于此次行动被汉奸刺探获悉,周健民不幸中弹牺牲,时年18岁。不久,日寇进犯热河。3月,热河省会承德失守,热河全境沦陷。周平民随“决死团”主席黄镇东赴上海。6月12日,周平民给外甥百均写信,谈到弟弟健民的牺牲:“这回你二舅舅在打日本鬼子的最前线死去,他为救国而死,是死得光明的……以后努力读书,将来长大了,好替你二舅舅报仇。杀完日本鬼子汉奸叛逆,把已失的东北四省从日本帝国主义的手中夺回来,以完成你为救国救民而牺牲的二舅舅的遗志。”同年冬,周平民赴南京投考军事学校,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吴瑞:“决心与倭寇拼命到底”
日军占领热河后,觊觎华北,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重,爱国学生发出呐喊:“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936年3月9日,贵州省三穗县滚马乡下德明村的23岁青年吴瑞离别家人,报名从军。经过训练后,吴瑞被编入陆军13师34团2营4连。“七七事变”后第八天,正在汉中留坝县驻防的吴瑞,给两位哥哥写信,介绍了敌我在北平的冲突,表示:“我师现驻斯地,一方面赶筑飞机场,一方面积极准备。但将来能不能北上与倭奴一拼,还是惟命是从。如果本师北上,临行再告。”
不久,13师接到了赴沪抗日的命令。9月14日夜,在行军途中,吴瑞自知此去上海凶多吉少,提笔给父母双亲、两位兄长、妻子写下3封家书,安排家事,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儿纵因杀矮(倭)寇而牺牲,可是有代价的,有光荣的,决不是平常之病死或亡国后被矮(倭)寇之铁蹄踏死。种种无价值之死,我觉得是无趣味的。所以这次我得到前线上去,我决心与矮(倭)寇拼命到底,所谓‘矮(倭)寇未灭,誓不生还’。纵然死了,我很痛快,很干(甘)心,死后二十年后又做好汉。”他给两位哥哥写信,请他们替自己料理家务,为老人尽孝。在给妻子的信中,他明确表示,“在我的决心,誓不生还的”,对家事做了四点安排,包括侍奉父亲、教育孩子,担负更多家庭责任等。
吴瑞所在的陆军第13师于9月底抵达上海,立即投入淞沪战场。他们奉命在嘉定县陈家行—广福—孙家宅一带构筑防御工事,与日寇久留米师团对峙。日军认为我军立足未稳,立即发动猛烈进攻,遭到顽强抵抗,伤亡300余人却寸地未得。此后,敌增派第九师团第33、36联队,发起水、陆、空立体突击,阵地有的被突破,但我军组织反击,以血肉之躯收回。有的阵地白天丢失,晚上夺回,形成激烈的多日拉锯战。13师74团2营4连坚守广福10余日,时年25岁的吴瑞等拼死抵抗,最后全部壮烈殉国。
乔周冕:“执笔亦等于执枪也”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和济南后,为了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铁路向徐州发起进攻。次年春,中日军队以台儿庄为中心展开了一场大会战。战场上也活跃着记者的身影,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以笔为枪,向人们传递战场新闻,鼓舞着军民的斗志。乔周冕就是其中的一位。
乔周冕,1909年生,河南省偃师县夹沟乡人,“七七事变”后在开封《河南民国日报》担任评论员。1938年3月31日,他在写给父亲、叔父的家书中,介绍了敌我军队在徐州会战的情况,表明自己即将到徐州担任“特派战地记者”,并表示“国难至此,人人应各尽所能,挽救国运。凡为壮丁皆有从军之义务。儿为壮年,从事文化工作,虽未能持枪卫国,但是,执笔亦等于执枪也。”次日,乔周冕即以“河南民国日报特派记者”身份,赶赴徐州会战前线采访。他以“冠生”为笔名,发出多篇战场报道、人物专访、特写等。
1939年初,乔周冕到延安,更名乔秋远。先在“鲁艺”,后参加“华北战地服务团”,以国际新闻社特派记者、华北站主任,华北新华日报编辑身份,在华北抗日前线采访,报道八路军抗战及中共的抗战根据地建设。
1942年5月,日军袭击八路军总部,乔秋远在突围时不幸牺牲,时年33岁。1951年,河南偃师县人民政府批准乔秋远为烈士。1982年,民政部颁发了乔秋远革命烈士证明书。
符克:“国家亡了,我们就要做人家的奴隶了”
“九一八”事变后,山河破碎,人民遭难,海外华人华侨感同身受,纷纷谴责日寇的侵略行径,或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或直接回国参加抗战,或在海外动员华侨支援祖国抗战。
符克,原名符家客,1915年出生于海南文昌。少年时期曾任昌洒乡童子团团长。1933年侨居越南任小学教员,1935年考入暨南大学。“七七事变”后,符克积极参加上海、南京、绥远、山东等地的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初,他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党中央为了动员和组织华侨参加抗日救国,选拔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青年学生,组成了海外工作团,到东南亚各国开展华侨工作。符克加入该团,任越南琼崖华侨救国会常委,受党的派遣到越南发动华侨支援祖国抗日。1939年2月,日军入侵海南岛,符克率领40余名旅越琼侨进步青年回琼参加抗战。年底在香港,经宋庆龄任名誉会长的琼侨联合总会批准,符克被任命为联合总会救济部驻琼办事处主任兼回乡服务团总团长。
1940年初,在离开香港,返回广州、海南的途中,符克给父母、大哥等亲人写下三封家书。他知道前方的道路是危险的,但为了抗日救国大业,必须坚定地向前走:“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的是尽自己之天职与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事业而已。我相信你们是了解的:国家亡了,我们就要做人家的奴隶了,抗战救国争取胜利,不是少数(人)所能负得起的。”返回海南岛后,符克率领“琼侨回乡服务团”,活跃在琼岛各地,成为一支抗日宣传、战地救护、输送抗日物资的重要力量。
不幸的是,1940年8月,符克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年仅25岁。1951年,原中共琼崖特委书记、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总队长冯白驹将军为符克烈士题词:“生为民死为民,生伟大死光荣。”
徐光耀:“为国抗敌是何等光荣”
1944年,抗战进入最艰难的阶段,也是黎明前的黑暗。因战争形势严峻,八路军战士徐光耀已有6年没跟家里通信了。这年10月24日,他同时收到姐姐和父亲的来信,反复阅读,激动万分。姐姐为当八路军的弟弟深感自豪,告诉弟弟自己也参加了革命工作。两天后,徐光耀分别给父亲和姐姐回了一封信。给父亲的信既有浓郁的想念,也有对抗战胜利的憧憬:“爹!您耐心的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今年就可以打败德国,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您不信,我姐姐会告诉您现在形势是多么有利。”给姐姐的回信很长,有1200多字,主要表达了对姐姐走上革命道路的欣喜之情,希望姐弟俩共同引导妹妹也参加革命。
徐光耀的父亲徐殿奎,是村里有名的木匠。他从一开始不舍得儿子参军,到亲近八路军、支持抗日,经历了巨大的思想转变。12月23日,徐光耀又给父亲写了一封1600多字的长信,详细汇报了八路军的生活,免得父亲挂念,同时解释了自己从军抗日的原因:“现在日寇也来侵犯中国,亡国大祸临在每个中国人的头上,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学岳飞……为国抗敌是何等光荣,为人夸耀。即使牺牲了,也是流芳千古。”徐光耀说,自己参加八路军,既是尽忠,也是尽孝。“是尽的大忠大孝。不仅孝敬了你,也孝敬了中华民族,孝敬了中国。这比小孝,比对个人的孝是有价值得多了、光荣得多了。”在书信往来中,在子女的影响下,徐殿奎的觉悟很快地提高了。
1938年,只有13岁的徐光耀参加了八路军120师359旅特务营,随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许多重大战斗,表现优秀,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秋,徐光耀从特务营进入警备旅,在锄奸科当文书,后到宁晋县大队当特派员,在那里战斗了三年,“清剿”与反“清剿”,在敌人眼皮底下活动,和死神一次次擦肩而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抗战胜利前夕,徐光耀离开了锄奸部门,到冀中十一分区(原六分区)司令部任军事报道参谋。抗战期间的火热生活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成为他创作的丰富源泉。后来,他创作了《小兵张嘎》小说和剧本,并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映,聪明机智的抗日小英雄“张嘎子”形象被塑造得生动传神,成为抗战文艺经久不衰的经典。
附记
抗战已经过去了八十年,战争的许多细节变得越来越模糊,也给后代认识那段历史留下了诸多难题。抗战历史既有悲壮的难民流徙,亦有激昂的国民呐喊;既有壮烈的火线厮杀,亦有温馨的后方情话。军旅豪情,柴米油盐,这一切,都真实地记录在家书中。捧读家书,如同从一条条小径来到抗战历史的大舞台,还原全民族抗战的壮丽图景。
按照社会记忆理论,若干个体的记忆汇聚成一个集体的记忆,若干集体记忆形成社会记忆。在重建抗战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过程中,家书起到了十分独特的媒介作用。抗战家书代表的是抗战时期个体的情感记忆,一封封家书汇聚成抗战时期各阶层的集体记忆,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甚至全人类对那场战争的社会记忆。
(作者:张丁,系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