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8:47:00
风靡网络的“埋线减肥”、入选世界非遗的藏药浴,还有藏医煳尔美疗法、能秀疗法、尤阙疗法、艾灸疗法……这些独具特色的中(藏)医药诊疗方式,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
近日,记者走进湟中区中(藏)医院,实地探访这里的就诊情况。踏入医院两处大厅,浓郁的中(藏)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古色古香的装饰与展示中(藏)医理论和疗法的宣传栏相得益彰,再搭配现代化的导诊设备,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融合。
在老中医专家门诊室,中医史得全正耐心地为患者诊治。一位慢性胃病患者说:“我吃西药很久了,效果不太理想,听说中医调理不错,就来试试。”史得全仔细把脉,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作息等情况,结合舌象,开出治疗方案,并反复叮嘱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而在藏医专家门诊,医生们熟练地为患者进行煳尔美疗法、能秀、尤阙等治疗。一位因腰椎间盘突出痛苦不堪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露出轻松的神情:“之前疼得腰都直不起来,经过这几天的针灸推拿,好多了,效果真的挺神奇。”
这样的场景,在西宁各大中(藏)医院随处可见。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藏)医遵循整体调理理念,天然的疗法极具优势,在疼痛、免疫调节等领域与西医形成互补,能够解决部分西医难以根治的问题,因此备受市民关注与欢迎。那么,中(藏)医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是否已经到来?西宁又该如何护住中(藏)医药传承的千年脉络,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呢?
事实上,西宁在这方面的工作从未停歇。近年来,我市立足打造全国中(藏)药产业发展高地,深化中(藏)医药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协同,统筹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服务优化,奋力开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局面。“三链合一”,正是西宁给出的答案。
构建一条现代中(藏)医药产业链
藏医药企业参加第七个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展会;
中(藏)医药企业与尼泊尔等国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开设分院……一系列举措推动下,中(藏)医药企业正加速走向世界。
据了解,我市制定出台《西宁市促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方案》《西宁市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若干措施》等,依托青海(国家级)中(藏)医药产业集群核心区建设,成功引进金诃、久美、晶珠等一批中(藏)药龙头企业。目前,西宁已聚集中(藏)药生产企业42家,拥有中(藏)药品种898个,中(藏)药生产企业占全省医药生产企业总数的78%。“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高原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在探索“中(藏)医药+文化”发展路径方面,西宁市建成国内首个大型藏医药科技文献数据中心,着力打造以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牦牛博物馆等特色产业为依托的4A级博物馆群,营造出弘扬中(藏)医药文化的浓厚氛围。同时,创新“中(藏)药+旅游”发展模式,建设藏医药文化主题酒店与中藏医适宜技术互动体验区。在西宁“豹街”等网红打卡地,打造集“逛+赏+品+医+娱”于一体的夜游体验,开展义诊、药膳品尝等活动,推动中(藏)医药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此外,西宁市整合道地中药材、藏药材及贸易资源,建设康美中药城及全省药材交易集散地,打造具有西北特色的B2B中药材现货交易平台,推进中(藏)药检验检测中心、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加工、质检、流通的中(藏)药材产业链条。
锻造一条青藏高原中(藏)医药创新链
创新是中(藏)医药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创新平台重组机遇,积极融入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编制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科研教育科普基地、科学研究与成果汇聚、小试中试研发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方案。引导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建设各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了1个中(藏)药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门批准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青海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聚焦园区主导产业,西宁市加强与高校在共建创新平台、科技项目攻关、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联动的创新模式。与青海大学等8所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谋划推进现代中(藏)药产业学院、现代生物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实训及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园区和高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良性循环。
我市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藏药二次开发研究技术体系,打造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试车间,突破中(藏)药提取物生产集成技术。深度开发利用红景天、雪莲、冬虫夏草等中(藏)药材特色资源,央宗药业“梓醇片”已进入国家一类新药Ⅱ期临床试验,生物二次转化技术综合开发和中国被毛孢、柴达木枸杞新产品工艺研究等34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健全一条完善中(藏)医药健康服务链
打通“种植—研发—生产—服务—康养”各环节,是提升中(藏)药产业效率与竞争力的关键。
为创新康养服务模式,西宁市建设黄金海拔2200青藏高原康养中心,打造集住宿、餐饮、休闲、藏医康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康养服务平台,开发特色“藏药浴”“盐浴”等产品,运用煳儿美、热熥治疗等藏医疗法,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中(藏)医药服务。同时,创新“家庭医生服务+中(藏)医药”融合发展路径,为居民量身定制涵盖中医治疗、康复护理、养老照料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
在加强医疗专科建设方面,西宁市推进省级重点专科、特色专科、重点学科、“两专科一中心”、省县共建中藏医特色专科建设,实现县区级中藏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全覆盖。4家中医院完成省县共建中(藏)医特色专科建设任务,成功创建10个“示范中医馆”、9个“旗舰中医馆”和33个“中医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藏)医馆建设覆盖率达100%,初步形成“市级医院为引领、县区医院为骨干、基层机构为网底”的三级中(藏)医药服务体系。
此外,西宁市推进名老中医学术流派继承和发展,建成国家级名中医米氏二级传承工作站,挂牌成立余顺祖、李华东国家级名医工作室,引进培养中医药特色专家人才29名。实施“名师带徒”工程,探索“早跟师、早临床”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名医专家实训带教等活动,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近千人,为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大力推动互联网中医医院、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建设,探索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升级改造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市第二医疗集团与西宁市中医院双向转诊、远程影像等信息系统业务互联互通和适宜技术推广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打造全省首家智慧共享中药房,加速构建更加便捷、精准、惠民的智慧医疗体系,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为便捷、更高品质的中医药服务体验。(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