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21:24:00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及其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指出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联,精准把握了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特性。准确理解这一重要论断必须抓住其关键词“绿色”,深入分析其成因、呈现、程度、涵义,从而厘清新质生产力为何“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深入领会与精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的理据与意涵。
“绿色”成因:从生产过程而非指导理念角度理解
新质生产力如何能成为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要素,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高科技指的是其生产发展手段,高效能指的是其生产发展过程,高质量指的是其生产发展结果。这种高科技、高效能大大提升了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更少投入获得了更多更好产出,降低了生产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了废弃物与碳排放,摆脱了传统生产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低耗、低碳、低污,使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发展对自然索取少、对生态危害小、对环境压力低,从而含“绿”量更高,因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可见,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是绿色生产力,主要源于其内在生产发展的高科技、高效能,而非简单的外在的绿色发展理念。事实上,绿色发展理念虽可发挥引导作用,但无法确保新质生产力必然绿色化发展,因为其没有提供切实具体的实现机制。真正使新质生产力绿色化得以实现的,是其内在生产发展的高科技、高效能,外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亦需赖此。因此,理解新质生产力“绿色”的成因,应主要从生产过程角度,而非指导理念角度。当然,绿色发展理念可以也应该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指引,但不能成为理解新质生产力“绿色”成因的主要依据。
“绿色”呈现:从抽象而非具象角度理解
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是如何呈现的?如上所述,“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强调的是新质生产力生产发展的低耗、低碳、低污等绿色特性,是一种基于内在效能提升的抽象界定,而非基于外在现象表征的具象描述。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具象上理解“绿色”,误以为:只有与生态相关的产业才是绿色生产力,只有与生态相关的新兴产业才是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凡能实现低耗、低碳、低污的生产力都是绿色生产力,但这类生产力的现象表征未必都有鲜明的绿色。许多新质生产力,如数智化、大数据、物联网、量子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3D打印等,皆能实现低耗、低碳、低污,本质为绿色生产力,但其现象表征并无鲜明“绿色”。
可见,新质生产力的“绿色”主要体现于其内在效能提升所带来的较高含“绿”量。事实上,不仅有很多新质生产力并无鲜明绿色表征,而且有很多绿色表征鲜明的生产力,如传统生态农业、择伐式人工林业等,并非新质生产力。因而,理解新质生产力“绿色”的呈现,应主要从抽象角度,而非具象角度。由此,我们也可以厘清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异同:新质生产力皆为绿色生产力,但绿色生产力并非都是新质生产力,只有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绿色生产力才是新质生产力。
“绿色”程度:从相对而非绝对角度理解
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新质生产力绝对环保、低碳低污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此为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其“绿色”程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之所以被视为绿色生产力,是因其生产发展实现了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较小。一些新质生产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极小,如数字孪生与虚拟服务、区块链溯源技术等。各种低碳循环高新技术还可以直接助力生态环保,如碳捕捉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不过,也有不少新质生产力虽然实现了少耗、降碳、减污,含“绿”量较传统生产力有相当提升,却并未实现绝对的低耗、低碳、低污。高端芯片制造至今电耗、水耗仍较大,算法算力和AI大模型目前电耗也相当大。但这不能否认它们也是绿色生产力。因为,在同等产出情况下,其资源能源消耗、碳与污染物排放均显著低于传统生产力,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更小,含“绿”量有较大提升。
因此,理解新质生产力“绿色”的程度,应主要从相对角度,而非绝对角度。否则,可能产生误解,忽视甚至阻碍许多依然有一定资源能源消耗、碳与污染物排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
“绿色”涵义:从量变而非质变角度理解
从语义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看,“绿色生产力”中的“绿色”具有质变与量变两层涵义:一为“绿色的”,是质变性界定;二为“绿色化”,是量变性界定。“绿色的”是指这种生产力已实现绝对的低耗、低碳、低污,成为完全的生态生产力;“绿色化”是指这种生产力未必已完全生态化,而是更加低耗、低碳、低污,即含“绿”量更高。就“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而言,其中的“绿色”应是一种量变性界定,即指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但并不一定实现了完全的生态化。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些新质生产力尚无法实现绝对的低耗、低碳、低污,如前述高端芯片制造、算法算力与AI大模型等。但鉴于它们相较传统生产力的同等产出,资源能源消耗已大幅降低、碳与污染物排放已大幅减少,因而属“绿色化”生产力,离完全生态化还相当远;另一方面,许多新质生产力的完全生态化的确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许多新质生产力在发展初期并不能实现绝对的低耗、低碳、低污,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绿色化发展,含“绿”量大幅提升后,才能成为比较完全的生态生产力,但这并不能否定其是新质生产力,工业机器人、商业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亦是如此。
因此,理解新质生产力“绿色”的涵义,应主要从量变角度,而非质变角度。否则,难以理解为何所有的新质生产力都是绿色生产力。当然,量变并不否认质变,量变不仅包含质变,而且是质变的前提与基础,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质变。新质生产力不断“绿色化”的量变发展,终将使其成为较为完全的生态生产力。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