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7:45:00
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随之快速壮大。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职工总数为4.02亿人左右,其中新就业形态人员已达到8400万人,占比超过20%。与此同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在稳就业、保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规模庞大且作用显著,这一群体的职业安全和劳动保障问题自然值得更多关注。
新就业群体的就业形式灵活、工作地点也较为弹性。然而在现实中,他们往往面临劳动关系模糊、社会保障不足、职业伤害风险较大、平台算法束缚、维权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这一群体的焦虑,甚至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只是“打零工的”。比如,外卖骑手、快递员等人员经常风里来雨里去却得不到相应的权益保障,一旦再遭遇一个“不负责任”的企业,更是有苦说不出。
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冲击加大,部分行业、企业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等新形势,各项促就业措施相继落地。推动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举措。自2022年7月起,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稳步推进。目前,7个试点省市累计参保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已超过1000万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透露将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准备将试点省份从7个增加到17个,并逐步推动在全国实施。
当然,要改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就业环境,从长远来看,仍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具体来说,可以在建立健全劳动报酬机制、构建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方面多下功夫。这不仅可以有效强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身份认同,也有利于保障相关从业者的权益,从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企业。目前来看,已经有部分平台企业主动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或主动全量足额为骑手缴纳保费,或推动规则公开透明等,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积极落实社会责任的企业,有关部门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监管部门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举措和服务,推动更多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切实保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就业权益。
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对新就业群体做好精准服务。由于很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经常穿梭于城市社区,社区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浙江绍兴柯岩街道专门绘制了“新就业群体全域服务手绘地图”,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人员解决了吃饭、充电、进小区等不少难题。
其实,无论是着力解决新就业群体眼前的“小麻烦”,还是直面劳动权益保障等“大问题”,关键是让每一分服务都落到他们的心坎上。有了保障和托底,才能有效缓解“零工焦虑”,进一步激发这一群体的潜力和热情,让他们能安心投入到工作中。(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