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21:20:00
来源:【云新闻】
以什么样的方式打开社区?以什么样的方式联结社区居民?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的师生以“社区即展厅、居民即创作者”的社区艺术实验,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创新范式。
“青阳荟”蝴蝶状的环保艺术装置。高吴双 摄
步入呈贡区青阳社区“青阳荟·城市艺术与公共阅读空间”,两条红色长幕如迎风漂浮的蝴蝶,与废弃的剪纸材料共同化作了环保艺术装置映入眼帘。
这场“社区艺术实验”吸引了“老、中、青”各年龄段的人参加。高吴双 摄
近日,由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非遗保护系主办的“纸间穿越·时间里的宝藏”剪纸艺术展,在呈贡区雨花街道青阳社区“青阳荟·城市艺术与公共阅读空间”内亮相,该展览不仅展示了众多剪纸艺术作品,还通过举办剪纸艺术实践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与群众的参与。
展厅内陈列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呈贡剪纸第六代传承人高庆带领云南艺术学院非遗保护专业师生与社区居民共同创作的186幅作品。从传统纹样到现代剪影,展览既呈现了剪纸技艺的千年脉络,更通过“废料再生艺术装置”“现场参与剪纸艺术”等互动项,让观众亲身体验非遗活化过程。
社区居民参观展览现场的剪纸作品。高吴双 摄
社区的孩子专心学习剪纸艺术。高吴双 摄
家长鼓励学生再接再厉。高吴双 摄
家长和孩子一起研究学习剪纸工艺。高吴双 摄
去年9月份以前,这里还是一直闲置的社区活动用房,云南艺术学院艺管学院的师生,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知识,以工作坊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融入社区空间,营造成了如今所见的社区参与式艺术空间。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教师姜衡表示:“非遗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次‘青阳荟’的展览以及活动提供了艺术交流平台,吸引了许多群众参与进来,有利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也将艺术理论转化为艺术实践。本次剪纸艺术展只是开端,后续会把不同的非遗传统手工艺和社区在地文化相结合,持续开展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让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
云南艺术学院艺管学院非遗保护系的学生为社区居民讲解剪纸背后的故事。高吴双 摄
家长和孩子一起研究学习剪纸工艺。高吴双 摄
这场社区艺术实验通过艺术实践拉近了邻居们的距离。高吴双 摄
社区居民沉浸学习剪纸艺术。高吴双 摄
一家人了解展览现场剪纸作品背后的故事。高吴双 摄
这场社区艺术实验通过艺术实践拉近了邻居们的距离。高吴双 摄
青阳社区工作人员李健琼介绍,社区借助在地教育资源,打造社区艺术空间,联结学校、家庭、社会,让艺术走进社区、走近大众、服务社会,荟聚社区居民、共建高校师生的艺术作品,开展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来落实面向人人的美育,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及感受美、感受幸福生活的能力。
大学生创作的剪纸艺术作品。高吴双 摄
“家、校、社”艺术实践参与人员合影留念。高吴双 摄
“青阳荟·城市艺术与公共阅读空间”作为云艺艺管学院与青阳社区“校地合作”的结晶,双方共同探索出“资源活化-人才培育-文化浸润”的社区美育路径,依托高校专业力量盘活在地文化资源,通过持续性的艺术介入激发居民主体意识,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这所城市新型公共空间通过“非遗+展览+互动”的方式脱颖而出,让“非遗传承-艺术创新-社区赋能”形成闭环,让高校智库真正服务社会美育。
这场持续进行的社区艺术实验,不仅编织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经纬,更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培育着属于每个人的“桃花源”。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高吴双 文/图、视频
编辑:黄世俊
审核:李兴文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