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20:28:00
编者按: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即日起,在滕州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善评》,传播滕州好声音,汇聚滕州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特约评论员 徐艳
黄河,这条奔涌不息的母亲河,在齐鲁大地勾勒出文明的年轮。作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的滕州,正以7300年北辛文化的深厚积淀为根基,以创新传播为舟楫,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讲述着属于黄河、属于中华文明的鲜活故事。
从北辛遗址里的黄河密码找寻黄河文明溯源。滕州官桥镇薛河故道畔的北辛遗址,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璀璨明珠。在这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粟类颗粒与磨制石器,见证了黄河先民从渔猎走向农耕的文明跨越。那些带有波折纹、乳钉纹的陶器,既是实用的生活器具,更是黄河文化基因的最初载体——它们不仅承载着先民的智慧,更串联起东夷文化、齐鲁文化的发展脉络,成为中华文明“根与魂”的重要注脚。
让古老文化触达年轻脉搏是黄河文化的创新表达。在融媒体时代,滕州构建起立体化的黄河文化传播矩阵。滕州整合“滕文公”微信公众号、“滕州融媒”抖音号等平台,打造“黄河滕州”新媒体集群,微信公众号推出“北辛文明解码”系列深度报道,用SVG动画解析陶器纹饰中的符号密码;抖音号发起#滕州黄河故事挑战赛,邀请网友用短视频演绎“滕小国抗灾”等民间传说。其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作柳编、木雕的过程被拍成治愈系短视频,让“黄河手作”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化符号。滕州“黄河大集”已成为现象级传播的缩影。每逢节庆,大集上的非遗展演(如微山湖端鼓腔、鲁班锁技艺)与黄河主题文创交相辉映,滕州剪纸、菜煎饼等特色产品远销海外,让黄河文化从“地域记忆”变为“国潮符号”。
文旅共生让黄河文化在山水之间聆听历史回响。滕州将黄河文化融入全域旅游,让游客在行走中触摸文明的温度。
沿薛河打造“北辛文化体验带”,串联北辛遗址、前掌大商周遗址、墨子纪念馆等节点,形成“从新石器到青铜时代”的文明演进线路,游客可在北辛文化研学基地亲手制作陶器,在“黄河农耕课堂”体验粟米种植,在沉浸式情景剧《滕国风云》中感受先民与黄河共生的智慧。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内,“黄河生态教育馆”通过沙盘模型、互动投影展现黄河入海的生态奇迹;龙山文化景区的“黄河精神长廊”,以图文与雕塑结合的方式,讲述大禹治水、王景治河等历史典故,让“人水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
讲好黄河故事,既要扎根历史的厚重,更要拥抱时代的活力——当7300年前的粟米种子在数字屏幕上发芽,当古老的陶纹在现代设计中绽放,黄河文化便真正实现了从“遗产”到“活态”的跨越。在这片浸润着黄河文明的土地上,滕州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笔触,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黄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