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他们怀着同一个心愿:“替先烈看看今天的中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1 10:10:00    

开栏的话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点燃了无数华夏儿女强国强军的壮志豪情。近日,中央宣传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以“弘扬抗战精神 共筑国防长城”为主题,在9月集中组织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月”活动。即日起,解放军报开设“大阅兵·家国情”专栏,展现各地军民铭记抗战历史,在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斗强国强军的情怀和风采。敬请关注。


观看大阅兵,一位抗战老兵和一名高校学子怀着同一个心愿——

“替先烈看看今天的中国”


■解放军报记者 邵薇 柴华 特约记者 荣俊运


这是一位老兵的敬礼——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天安门城楼上,95岁抗战老兵程茂友庄严举手敬礼。他的眼前,是驶过天安门广场的钢铁洪流。


9月4日傍晚,返回辽宁沈阳的程茂友,收到孙子程晓晨发来的一张照片。程晓晨说,爷爷的这张敬礼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很广,有网友配文:这盛世,如您所愿。


注视着这张照片,程茂友对儿子程昕说:“再过几天,我要带着这张照片到烈士陵园迎接抗美援朝烈士遗骸回国,我要去和牺牲的战友们唠唠嗑。”


这一天,程茂友盼了太久。


这是他和战友73年前的约定。1952年,程茂友随部队入朝作战,每次战前动员,他和战友们的誓言都很简单,“活着,去北京天安门;牺牲了,去沈阳北陵烈士陵园”。


程茂友说,他不是一个人在看阅兵。“我这次来观礼,个人没有什么值得表彰的,而是代表千千万万抗战时期牺牲的战友们来到天安门。我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告慰他们,用我看到的一切告慰他们。”


“看到受阅部队和装备过来,我就忍不住站起来敬礼。”程茂友告诉记者,“我在心里默默地对牺牲的战友们说,今日长安街的繁花似锦和滚滚铁流,都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党、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


登上天安门城楼那天,病后初愈的程茂友,坚持不拄拐杖、不坐轮椅,他说,要把中国军人的形象,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班长,我们要是有飞机大炮就好了,就可以把敌人赶下海去!”抗美援朝战场上,17岁战士胡根基牺牲前的憧憬,程茂友记了70多年。


胡根基的名字,如今被刻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英烈墙上。


“我要去告诉他,我们军队现代化突飞猛进,现在何止有飞机大炮,还有许多连我这个老兵都认不出的先进装备。我替你看到了,今天我们的国家多么强盛、军队多么强大!”说这话时,程茂友的眼窝潮湿了。


“替先烈看看今天的中国!”从网络上看到程茂友在天安门城楼上敬礼的照片,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冯文相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和程茂友一样,胜利纪念日那天的沈阳,冯文相也在替另一位英烈看阅兵。


在东北大学排演的校史剧《同行》中,冯文相饰演一位在民族危亡之际投笔从戎、壮烈牺牲的学生。


“凡国有可庆之事,弟当为文告我;国有可痛可耻之事,弟亦当为文告我……”舞台上,当狱中的这名大学生身着血衣,读出他写给同学的绝笔信时,饰演者冯文相仿若与他穿越时空相遇。


2023年百年校庆,冯文相第一次参演《同行》。当时,临近本科毕业的他,选择前往云南支教,“回望支教那一年的日子,我想我们都是在各自的时代里与祖国同行”。


9月6日,《同行》再次在东北大学上演。舞台下,2025级新生于佳旸热泪盈眶。落幕后,他到后台找到冯文相,想让他看一篇文章:“最近,我遇见一个很奇怪的人。他面部轮廓清晰,五官端正地嵌进清瘦的脸庞中,戴着一副老式圆框眼镜……他没告诉我他的名字,只是告诉我,他是东北大学的学生,要我叫他‘学长’……”


在这篇“军训征文”中,于佳旸写下了他和这位“学长”的相遇——


于佳旸应“学长”的请求,带着他漫步校园,看他惬意地躺在草坪上嗅着花香,坐在石椅上看鸟儿嬉戏。


在新生军训的电子靶射击场,“学长”问:“这是什么枪?”于佳旸答:“这是新型自动步枪。”“学长”问:“哪国生产的?”于佳旸说:“中国!”“学长”拍了下大腿跳起来:“这枪太好啦,比我们的土枪好太多了!”


在训练场,“学长”看到学生们身着迷彩服,军姿挺拔、正步铿锵,不时欣慰地微笑、点头……


“我在校史馆展板上就看到过这位‘学长’:苗可秀,辽宁本溪人,1926年考入东北大学文科预科,‘少年铁血军’司令,1935年英勇就义,时年29岁……”


于佳旸记得,他来东北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参观了校史馆。展板上有张老照片,苗可秀身着学士服、头戴学士帽,一副清秀儒雅的模样。


观看《同行》后,于佳旸仿佛理解了“学长”的抉择,理解了一代代东北大学学子慷慨赴国难的担当和科技报国的热忱。因此,演出结束后,他专门找到冯文相分享自己的文章。


“看到你,就像看到了苗可秀学长。”眼前身穿“血衣”的冯文相,让于佳旸难掩激动。


“你描写学长‘穿越’到今天的征文,让我很有感触。几天前,我在看阅兵式的时候就在想,如果学长看到先进的战机、雄壮的方阵、滚滚的铁流,一定会为今天的中国感到自豪!”冯文相说。


于佳旸告诉冯文相,阅兵式上先进的无人作战装备令自己印象深刻。他决定,将无人技术作为学习研究的方向,为强国强军尽一份力。


威武雄壮的阅兵式,牵动着每一名抗战老兵的心弦,也成为今年千千万万大学生的“开学第一课”。


徒步方阵足音远去,但老兵心中难凉的热血,和当代青年学子心中澎湃的热潮,仍在不断融合、汇聚……


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生生不灭、自强不息的源泉!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文章
他们怀着同一个心愿:“替先烈看看今天的中国”
2025-09-11 10:10:00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赵守智:核能多维赋能产业应用
2025-09-08 18:45:00
中国大使馆回应菲律宾防长涉华言论:睁眼看世界!
2025-09-06 16:31:00
“两年被家暴16次案”刑事二审将于9日公开宣判 当事人:希望改判
2025-09-06 11:34:00
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即将上映
2025-09-05 0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