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家面对面|作家吕铮:四十不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1:35: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岳致呈 王开智 北京报道

【栏目语】

见人,见事,见时代。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匠心打造“大家面对面”人物访谈栏目,邀请各领域开拓者、践行者、追光者,聊一聊他们的人生旅程。

每一期对话都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底色。“大家”们,分享人生智慧,洞察社会变化,前瞻时代脉搏。在这里,思想与思想碰撞。在这里,汲取前行的力量。这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深邃、辽阔。

第一期,专访作家吕铮。

因为《三叉戟》,吕铮被很多人看到,如今他希望被世界“忘掉”。写作22年,经历了黄金期与疲惫期,今年44岁的他,有了“四十不惑”的实感。

二十多岁时,他不由自主地把构思的故事讲给别人听,然后盯着对方的眼睛问这个故事牛不牛。对方拍腿叫好。他觉得自己“成了”。吕铮形容,那是一个创作者的初心和生命力,就像推动哈尔的移动城堡前行的火苗。

警察,作家,说书人

在北京胡同,记者见到了刚从闭关中走出的吕铮。他摸了摸自己的脑袋,笑着说:“我剃了秃子,实际上也是在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把自己变成一个素人。”吕铮说自己的人生开挂是从《三叉戟》开始,但如今,他觉得这部作品已成为过去式,打算从头开始。

他一口地道的北京腔,面对记者滔滔不绝。他是作家,是警察,不过他的底色更像一个天生的说书人。

(吕铮与《三叉戟》电视剧三位主角合影)

很多人好奇他走上写作之路的原因。办案艰难、重复、危险,写作对于吕铮来说,成为一种释放和一个出口。

警察,是吕铮从小的梦想。小时候,他看警匪片时心想,“哎哟,警察那得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16岁进警校,19岁成为警察,至今已有25年的从警生涯。“从主观能动性上来说,我给自己打8.5分,因为我做到了无怨无悔。”

在他塑造的众多角色中,《三叉戟》中的崔铁军是特别着墨的一个,这个角色投射了他最多的影子。吕铮本身曾从事经侦工作十多年,借崔铁军之口,他说了自己想说的话,“经侦,就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进行智慧的较量。”

而作家,吕铮说自己是业余的。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高,如果要给当下的作品打分,他要求自己必须自评8分以上,才会谋划细节、铺陈结构。

很多人认识吕铮是因为第一部小说《黑弈》。实际上他写作要早得多。他从小听评书,浸泡在故事中长大。孩童时代,他放学后常常在学校门口给同学们讲故事;后来在警校,他以笔名投稿,发表文章。

当警察以后,他接触到社会中最激烈的碰撞。他的小说充满细节和现场,这大多来源于一线办案经历,作为创作者,这可遇不可求。很多作品从胜利走向胜利,观众自然不买账。而吕铮选择还原生活常态,不写神探和名捕,只写有血有肉甚至浑身缺点的普通民警。

他将警察的工作比作“石头”,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对手,都必须像石头一样冲过去,击溃黑暗。而写作则让他变成“海绵”,吸收世间万物。面对生活中的起承转合,他觉得都变成一种馈赠。

从迅速被看见到突然停下

22年来,吕铮创作了21部作品。回头看,这一路,迂回曲折。

第一阶段,从2003年到2010年,他从不会写作成长为业余作家,出版《黑弈》《迷网》等。回忆起第一次出书,出版社在朝阳大街,在喧嚣熙攘的街头,他抱着三本样书奔跑。

那时,他迫切希望被看到。“非常高产,几乎一年创作一本小说,我有时候问自己是想去证明什么吗?”

第二阶段,从2010年到2016年。30岁出头的他迎来创作的分水岭,开始有意识创作。尤其创作《赎罪无门》,他写60岁警察的心路历程,并被改编成影视剧。也是这部作品,让他觉得自己成为了真正的作家。

“这个阶段,我希望被更多人看到,通过影视化实现了。”2016年,吕铮完成第12本小说《三叉戟》,成为他创作生涯第一个本命年交卷的作品。尽管当时涉案剧市场井喷,他却选择停笔,花了三年时间在中戏和中传学习。“很多人劝我乘势而上、大批量复制,我当时有两个故事大纲,按照原来的写作技术也能完成,但不会超过三叉戟。”吕铮说,“我觉得这么干没意思。”

第三阶段,是从2019年至今。停笔三年后,他重启写作,带着明确的目标,有意识有技术,也有了方法论。“当写作的疲惫感变成跃跃欲试,我觉得那种感觉可真好。那就是写作初始的状态。”

这个阶段吕铮反而觉得应该回到初心,如果完全依赖技巧,自己创作的初心就会被反噬,这是很可怕的。

(吕铮供图)

吕铮坦言,所有的写作都是痛苦的。

他曾与妻子一起看电影《重返二十岁》,但他笑着表示:“我可不想重返二十岁,太累了。”二十多岁的他几乎把所有休息日都用来写作,有时甚至会跑到青岛、威海、徐州独自一个人呆着,安安静静地写。他常常一写就是六七个小时,直到拉开窗帘,已经是夕阳西下。吕铮感慨,近两年这种感受越来越少。

四十不惑

熟悉吕铮的人都知道,他是典型的“狮子座”。吕铮说自己有一个“毛病”,把抓不住、摸不着的东西具象化、控制住。他一直都很明白自己要干什么事,要变成什么样的人。

有人问他,最初写作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能成功吗?吕铮答,“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只是,每一个阶段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确实做到了。不过,到了40多岁时,很多想法变了。

吕铮还给记者讲起关于自己的段子。刚出第一本书的时候,他去北京图书大厦,发现自己的书被夹在不起眼的角落,他抽出来放在畅销书中。一个女孩拿起又放下,转身拿起旁边另外一本书去结账了。后来,工作人员把书往回原处。

“你以为自己写了一个特别牛的小说,实际上在茫茫书海,就是沧海一粟。”他第一次感到惶恐,不停地问身边人,自己到底有没有天赋。

寻找答案的过程是漫长的。“你在写一本小说的时候,要抛弃市场,降低预期,反而会激发最大的创作欲。”

20多岁时,吕铮希望这个世界能认识自己。到了40岁,他希望这个世界能“忘了自己”。

“只有‘忘了自己’,作品才能被人记住,这可能是四十不惑。”吕铮说,“所谓四十不惑,是真正地了解自己,驾驭自己,这种驾驭并不是顺水推舟,我觉得是让自己更加舒服,而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工具。”

(吕铮谈四十不惑)

这些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吕铮很难感受到松弛。即便是旅行,他也会做很多旅行计划,如同流水线。后来,他发现,这样不快乐,很难找到城市的烟火气。

现在,吕铮最想实现三个字:放轻松。小时候听故事里说,练剑的最高状态是手中无剑。那时,他不理解。现在才发现,当你变成一个从业者,拥有很多技术以后,忘掉技术,变成肌肉记忆,让灵魂占70%,技术占30%,让自己的灵魂处于松弛状态,一个人的写作才能回归初心。

他觉得自己是“非常态”,就像一个机器人。妻子才是“正常人”。妻子遇事随缘,经常忘记东西放的位置,她身上的松弛感,让吕铮觉得放松。

“廉颇不老”

吕铮形容自己是一个“不认命的工匠”。

外界将他与《三叉戟》紧紧绑定,这种声音让他觉得自己变成《三叉戟》的附庸作品,或者标签。

他开了抖音和微博账号,在胡同遛弯的时候拍个视频,一气呵成。他想告诉大家,自己为什么坚持,发生了哪些变化。然而,评论区里,大家更关心什么时候会出《三叉戟3》。吕铮有些无奈。

《三叉戟》里,“老三位”感慨廉颇老矣。吕铮时常会想起主人公“大喷子”的那句:一个人走了很长的路,有时候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写作,是他面对自己长达20多年的记录,同时让他见到警察之外的生活,学会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看待职业,看待人生。

这些年,身边的同事亲友对他写作的看法,褒贬不一。最初,吕铮也会顾及别人的看法,担心别人说他酸文假醋,耽误工作。慢慢地,他觉得,写作成为一种修炼。一部小说,无论能否让观众产生共鸣,至少,都是孤灯下面对自己的一种拷问和反思。

就像《三叉戟》中的“老三位”,职业生涯过了一半,重复案件经历了很多,怎么才能过得有意义。“老三位”一跑就气喘吁吁,三个人打一个都打不过,特别狼狈,今不如昔,但是破了案子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爽感。

“我的感觉是一直在玩儿,写作先得有一个玩的心态。我觉得激情是让一个创作者保持年轻的一个秘方。”很多人50多岁输出的信息就跟时代格格不入,谁也不能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状态。但,只要还有新鲜感,就不是“廉颇老矣”。

每年,吕铮都会把灵感的种子“种”在花盆里。现在,他还有近十个故事大纲,有灵感时就记在手机备忘录里。“这些大纲不一定都能呈现出来,有可能想起一个特别嗨的,会加塞写,遗留很久的,可能就会被搁置。我会暗示自己,我是一个业余作者,不要太有功利心,只需要默默浇水,静待花开。”

(吕铮在新书分享会)

吕铮透露,《三叉戟3》还没有确定是否续写,现阶段他正在创作另一部小说。“想几年以后,《三叉戟》作者能不能换几个标签。”

吕铮是行动派。最初写作时他给自己写下一句话:在平静中疯狂奔跑。

19岁时,他想当警察,没有考虑很多,就是那一瞬间,觉得超过了51% 就可以了。在创作生涯中,他不断问自己,要找到51%的那个“1”。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都在矛盾中前行。“选择的过程可以漫长,但是一旦选择好了,就不要后悔。反观我的一生,写故事可能是我干的最成功的一件事。”

沉沉黑幕中的一道光

小说《三叉戟》在发表之后,被再版了三次,被拍成了两部剧集一部电影,话剧也正在策划中。但吕铮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影视剧播出时就已经跟我无关了,可以翻篇了。如果观众能够感受到那些嗨点和爽感,这就是作为编剧的幸福。”

这些年,涉案剧一直在变化。创作者普遍面临一个困境,如何处理自我与市场、时代的关系?

吕铮坦言,自己的作品要由自己做主,所有作品从构思到出版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很多驾轻就熟的,迎合市场的,我觉得没劲。如果创作者写得不爽,那么观众一定看得不高兴。”

《三叉戟1》是在2016年完成,2020年播出。吕铮说,蹭热点和预测市场是不可能的。“如何去适应市场,在影视剧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都是避不开的问题。但永远都不能跟着所谓的市场走,要以不变应万变。要有一个基本判断,是不是跟时代共情。要坚持大浪淘沙以后,可以留下的宝贵的东西。”

对于现在流行的短剧、AI写作,吕铮并不排斥。“我也没有特别大的危机感和失落感。”

就像小时候看《神鞭》,“鞭没了,神还在。”在吕铮的眼里,一个好作者,首先是一个掌握故事内核,能跟时代共情的说书人。

(吕铮谈创作)

如何衡量自己作品是否成功?吕铮说,获得奖项和图书印量,固然重要,但这些只占49%。另外51%,他侧重的是,写完后两三年,他仍然愿意充满激情地去跟别人聊。

写作是时代留痕的重要载体。于自己,吕铮说要对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负责。于他人,吕铮说,正在努力,希望作品能够影响别人,希望有人看完书后,想当警察,或者有所思考,或者看到沉沉黑幕中的一道光。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
连胜文:民进党对美国“关税风暴”严重误判 已无多少谈判筹码
2025-04-08 08:54:00
知名男演员,突然复出!
2025-04-08 06:59:00
高新区雅文学校:攥紧家校接力棒,校园开放月他们这样做
2025-04-07 23:34:00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毕业生刘小奇:以退为进,海阔天空
2025-04-07 17:47:00
大家面对面|作家吕铮:四十不惑
2025-04-07 11:35:00